近日,毕节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游孟宪;著名青年诗人、毕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源;青年诗人、毕节市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明宽;七星关区原政协副主席、毕节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乌蒙文艺》主编燕金祥;纳雍县著名作家、民革纳雍县工委副主委、纳雍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周春荣等亲自把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证送到章回体小说《龙二弯刀》作者龙从志手里,这位88岁的董地乡老人,终于圆了自己的作家梦。
一部近30万字的章回体小说《龙二弯刀》,龙从志老人足足写了近30年,历尽千辛万苦,2016年盛夏得以出版。
“说起小说《龙二弯刀》,有着无数的敬仰与感动。老人足足用半生的时间,打磨一部小说,故事实在太多了。”周春荣说道。
纳雍县是一个诗歌盛行之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贵州乃至全国有名的诗人无数,而董地乡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不仅山清水秀,奇峰迭栾,传说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龙从志老人是董地土生土长人,对董地乡的变化发展更是情真意切。从小时候,他就听祖辈们说起“龙二弯刀”传奇经历,正义善良的龙从志老人便谋生了记录的想法。
然而,由于地域、书写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龙从志老人只能边学边写,甚至没有学习资料,想办法也要跑到纳雍县城去找。车路不通,步行也要完成这些前期资料的积累。
90年代初,为了创作《龙二弯刀》,躲在家里,爬到山上,只要是清净的环境,都是龙从志老人创作的好地方。为了避开村民的视线,不让别人说不务正业,龙从志老人都尽可能的为小说寻找灵感。说到这些过往岁月,都可以从龙从志老人的面颊上看到丝丝的满足感。
为了进一步的创作好《龙二弯刀》这部小说,龙从志老人可以说是倾尽了所有力量。没有纸张,在董地街上到处去寻,没有笔墨,只要能够写字的工具都想办法用上。就是这样一股对文字与地方传奇探索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流传下来的《龙二弯刀》章回体小说。
毕节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游孟宪在座谈会上说:毕节有这样的写作人,能够把几十年的时间用在一本小说上,这种精神,就是毕节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于奋进的“示范区”精神。由于老人过去默默从事创作,没有自己申请作协的机会,所以才有今天年过八旬才获得作家身份。
游孟宪还说,毕节市作家协会为老人“圆”作家梦,是因为本身他就有这个资格,加上年事已高,毕节市作协亲自到地方颁发会员证,也是第一次。
作家冰心说过一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漫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其实,从第一次看到龙从志老人那些堆满整间小屋的手稿,就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然而,很多微妙的细节,那些过往的岁月积淀,我们是无法想象到老人用几十年的酝酿,最后成就董地这样一张名片的。
特别是龙从志老人说,为了生活,背着手稿去到广东打工,最后被小偷全部偷光的那种现实,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谁又会想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二度创作,二度起航,如果没有深刻的记忆,今天的《龙二弯刀》或许就早已不复存在了。
“毕节有这样的作家,毕节有这样的创作者,能够沐浴书香,坚守文字的信念,这种精神就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座谈会上,这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因此,拿着沉甸甸的《龙二弯刀》小说,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龙从志老人一回又一回完成写作的那种辛苦和喜悦,也可以想象到老人一生追求的那种执着信念,直到四十二回全部完成。
用老人的话来说,“我这辈子足够了,因为我完成了它”。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当“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证”颁发到龙从志老人手里的时候,老人一直紧紧的握着,没有放到任何一个地方,也没有揣到兜里,直到我们离开董地,回望董地的山山水水,不觉想起了“伟岸”这个词。
或许奉献给老人更加适合,因为这方山水,或许几十年之后,《龙二弯刀》更加夺目,希许还会真正的成为地方人为之骄傲的一块文化牌子,希望如此,或许真会如此。(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