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经历了浩繁的GDP时代,都在寻求转型,很多过去“明星”城市,似乎一步步在走向被人遗忘的边缘。于是,在发展的道路上,都在寻找支撑城市“窗口”的文化,没有文化,城市的单薄一览无余。
前段时间,去到某城市,繁华景象,出乎意料,高楼林立。夜晚灯火霓虹,人声鼎沸,舒心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唱响着时代的美。然而,坐上城市的公交车,似乎一切就都变了味。凌乱,坐次全无,而且车上有一股浓浓的发霉味,拉手断裂,车上乱涂乱画,给人的第一感觉,一切都是表面工作。
这是底层最真实的景象,也是一个城市最核心实力之外,触及不到的文化遗忘。往往我们凭借简单的看,每个城市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很多城市已经经历了大发展,有没有真正的“素养”,恰恰就是很多细节背后,透露出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从内心走出的一种博大、包容、温馨的城市大美,是每一个人心中散发出来的触动。
去过深圳、上海的人都知道,城市里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繁华之外,你依然能够感受得到的一种踏实。虽然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政府导向行为,或者说,这种城市,是经过无数锤炼,才有今天的。那如果这样想,现在很多城市不也都在挖掘自身文化?甚至很多城市导向出来的主流,不也是一种城市“精神”吗?
事实上,很多城市里,你无法找到更好的一种“包容心”,相反离开的感觉,恰恰促使你无法舒适。正因为这样,大同之外,那就是小异差别。
帕特里克·格迪斯说: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城市就像一个家,如何设计,是注重华丽,还是注重温馨和舒适,没有一个相同的标准,各有特色,各有“名片”和文化底蕴。城市又不像一个家,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值得向外推介的“窗口”。
洋气一点,还是含蓄一点,同样都是城市的时代美感。可关键一点,还是顶层设计,更应该站在一种文化的高度,让人们在赏心悦目,幸福快乐的生活中,还能找到一种自信与守候的理由。
这么多年来,城市发展,如雨后春笋,成为了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人们寄予了很多期盼和希望,但越来越紧张的生活,恰恰更加沉淀了一些城市发展,超越了过多的想象。高大的建筑,人情味太少,过度的开发,带来了不安。这一切,都不是城市文化的初衷。
而相反,一些细小的城市,越来越具有文化底蕴,发展虽然缓慢,可缓慢的背后,又是另外一种典雅的感觉。注重文化精神与理性设计,最后都赢了,感染的不是地方老百姓,还有远道而来,真心向往的每一个客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回归,不是简单的一种繁华,而是注重质量上的一种塑造,注重文化上的一种“窗口”传播。这比什么都重要,文化的特质,绝对不是简单的宣传“标语”,宣传“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品质,走得出,拿得起,放得下,给人思想,给人念想,给人以向往的力量。
那么,要有这种城市品位,除了温暖的城市“精气神”,除了繁华高楼,就应该是地方传递的文化厚度,真正的文化底牌,才是城市的丰满形象,这是一种“魂”,也是一种“自豪”,更是一个城市成熟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