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随笔:大美人间有诗意
2020-12-21 09:31:11
  • 0
  • 0
  • 6

一场肆无忌惮的疫情,洗礼了全球,蔓延趋势,似乎没有停下的意思,这就是人类面临的考验,更是验证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一个现实标准。整整一年时间,疫情席卷了全球,无一例外,每个人都经受了这样一场洗礼。然而,延续人类文明前行的诗歌,似乎也在这样一个关口上,面临着诸多抉择。

首先,很多诗人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诗歌在大考面前,究竟能做些什么?其次,诗和远方,从个体的角度与社会的发展,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契合?这些问题,让一个个优秀的诗人,都成为了“诗歌和疫情”纳入拷量与思索的方向。特别是过去活跃在田间地头,城市乡村的诗人,都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开始静坐在家里,床案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始了认真的寻觅与反思,“我写诗歌,究竟能做什么”?

寒意之后的“温暖”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今年想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又认真坐下来想,又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从疫情发生以来,每个人都像是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思绪。从居家隔离到每个人都带上一层厚厚的口罩,以至于推迟开学,推迟上班等等。一系列的事件背后,总是有意无意的让我们生活慢慢走向了淡然、释然,最后没有了频繁的交流,取消了无数有意义的活动。

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被这样的疫情灾难吓“蒙”了。但事实上,很多诗人还是没有停下写诗的脚步。从抗疫一线又到抒写“抗疫大英雄”,一首首,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诗歌,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总的来说,像其它灾难发生一样,在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前,从来都没有被吓到过。每一次灾难发生,也都会有很多好诗歌的产生,甚至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诗歌现象。这些现实的表达,都会让我们看到了寒意之后,那种诗歌的“温暖”。这种精神上的形态出现,都会激励着每一个有着情怀的诗人,去抒写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诗歌作品。

林语堂说,“一个国家能混过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很多历史上的灾难都充分显示,过去之后,总会有很多诗歌精品坠落“人间”。《诗经》就曾记载:“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矜之人,胡憯莫惩。”这种自然的灾难,真实的记载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诗歌的形式,真实的再现了当时老百姓的辛苦与不容易。

然而,一切都会过去,但以诗歌流传作品这种形式呈现,却能世世代代让人们明白、知道前人经历的一切。这也是诗歌作品所能提供的一种社会力量,真实的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想、所思、以及所面临的一切精神世界。这是一种寒冷的季节,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温暖的现实,大美的人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那种气概与战天斗地的信念。

应该说,梳理诗歌的发展脉络,我们就会看到人们此时的心态,以及面临这种疫情发生时所处的心境,同样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课题。不仅是诗歌,从各种科学的角度,都应该重视起人们的这种意识形态思维。伟岸的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有很广阔的思想,更是能够用文学、诗歌的形式呈现很多美的看点。

因此,疫情发生之后,很多诗人依然是站在最前沿,以诗歌形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致最美的逆行者》、《相信》、《这些高尚的人——写给解放军奔赴武汉抗新冠肺炎的战友》、《待到春暖花开》等,不管在网络还是媒体上,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给了每一个人。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也让这场蔓延的疫情,有了一种更“温暖”的表达。

于是,全球正在遭受疫情重创的时候,中国却还能够静安一隅,全民抗疫,万众一心,保证了这方水土的平安与温暖。也正是全民的这种凝聚力,也才能真正守好属于我们的安全。

但是,疫情还没有过去,每个人也都会绷紧神经,在诗歌的潮流中,真正的思考更多值得引以为戒的导向问题。相信这场疫情过去之后,还会有更多的诗歌作品,真正呈现出来,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更是疫情改变了时代,改变了人们思维模式的一种情感讴歌。而曾引起人们焦虑、重塑、恐慌的一切,又会归于平静,重新思考人生的未来,或许又是另外一种诗歌表达了。

大美人间有诗意

叔本华说:“当一个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自然、地位或是环境的伤害,当他被冷淡、轻视和忽略时,每个人都难免要感觉苦恼甚至极为痛苦”。非常有哲理的一段表达,也非常有诗意的一句著名片段。可以说,这段时间以来,从复杂的社会背景,到很多繁华的经济形态,乃至个人的思维个性,经过了这场疫情之后,很多形态都在变化,而且变化得突如其来。

曾经有一位诗人在《像一首诗,蜷缩在武汉封闭的怀中》这样写道:“脊梁落满珍珠一样的汗水\从未向卑微夜色低头的我\此时弯腰俯身,跟随白帆船的断章落花流水”。看到标题,我们就会想起很多,而且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不也像一首诗,蜷缩在自己城市的一角,然后带着很多思考,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记忆。除了那些冲锋在第一线的“逆行者”,每一个人,也都经历过从未有个的岁月封闭吗?

然而,又恰恰是这种经历,开启了我们很多文思泉涌的诗歌唤醒。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美好人间的一次怒放,也都是美好人间的一次“隔离”。恰恰是这次疫情的到来,让我们看清了过去从未看到的时空与岁月的“交锋”,必然会“引出”的一种诗歌的变化与思考。也正是这样的必然,才会有更多更有高站位的深层次思索。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就彻底的感觉到在地球上的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除了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或许物质财富、高楼大厦是不是也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全部过程呢?

我们活着的“温暖”,会不会是我们过去需要的一切,或者说,我们现在很好的活着,是不是还会感觉“孤单”。真的以为诗人就是孤独的吗?面对着疫情改变的这一切,除了诗歌,真的就什么也不能做了吗?

过去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叫《宇宙生命之谜》,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探讨了很多宇宙的奥秘,实际上科学家依然对于生命的一种探寻,才是最终的一个目的,哪怕还没找到,但科学家依然相信宇宙中存在着生命。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高层到地方政府,依然重视一个问题,不遗余力,也要遏制疫情的蔓延,保证生命大于一切。

这个理念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但依然非常强劲有力的原因。如果说,诗歌仅仅是诗人探索精神的一个文字表达,那么经历了这场疫情,我们更是看清楚了强大的中国,有着更多值得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民族的团结,各族人民的凝聚。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在各行各业中,依然坚守着这人间的“温暖”,感受着这具有诗意的现实,还能手写大诗,品味焰火漫卷的山水风景。

记录生活与重启“远方”

前几天,专门的看了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全程发言,可以说,都是围绕“后疫情”的一个探讨和思考展开。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经过了周密思考与个人切身的体验感受,提出的一些或许并非成熟见解。或者说,对诗歌领域,给予一些支持与推动。

应该说,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是讨论疫情后诗歌如何开启的一个序幕,更是以诗歌作为介质,中国诗歌高层发声的一个开始。说是诗歌高层,是因为名家众多,发声也是以“后疫情”的思考方向。因此,对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也是提供了不少参考。

疫情带来的影响,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所说,“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不亚于上一个世纪至今所爆发过的两次世界大战,而诗人不能在此严峻的时刻缺席!”不能缺席,实际上就是诗人要有自己的声音,也要发出诗歌该有的整体“能量群”。

应该说,不管是从诗歌的角度,还是时代需要的角度,诗歌都应该站在一种更高的点上,真正的表达出时代需求的“焦点”。无论是记录生活,还是引导时代,都应该有这种灾难文化中诗歌的影子。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很多诗人也就开始了。沿着人们需求、大众关注的热点,诗人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歌。包括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等。以及无数名家、诗人亲历亲闻,用文字记录生活,用诗歌感动心灵的方式,绘制了很多抗疫大诗,抗疫美诗,在不同的诗刊,不同的媒体,表达了对这场疫情最真实的文字表达。

应该说,这场疫情又会是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诗人们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会重启“远方”的思考。虽然中国不会是疫情的重灾区,但全球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要一天全球疫情不清零,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以认真对待的心态,毕竟很多生命已在这场疫情中逝去,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有责任坚持斗争到底。

纵观历史的脚步,每一次灾难来临,都会有很多诗人的蜕变,也会有很多诗歌作品的出现。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蔓延全球的这场疫情,一样会拉近诗人们距离,特别是沿着疫情发生的这些讨论,更不会改变。因为前面已经描述了,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心态,包括对人生思考的方向。这些意识形态的集聚和变化,就会带来诗歌向度的移动与深思。这或许是疫情发生的一个有益影响,或者说人们有意无意中都会面临的一种调整。

因为诗歌从来就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反馈,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文字延伸。通过诗歌,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平和与安宁,更会看到更多的文化凝聚与融合的语言艺术之美。(作者:郭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